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经济观察


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


   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志敏接受记者专访,这次参会何志敏带来了“加快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”、“将中国专利奖由部门奖提升为国务院奖”、“将知识产权列为国务院审批的重点专项规划”和“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”几项建议。

  何志敏代表表示,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,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、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,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势在必行,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。

  2008年6 月,国务院发布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》,将“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”作为七大战略措施之一,强调“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。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。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,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、博士学位授予点。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,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”。为将我国从经济大国尽快转变为经济强国,迫切需要提供知识产权人才支撑,意义十分重大。

  何志敏代表谈道:“近年来,总体上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不强,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和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、熟悉国际规则、具有较高知识产权专业水平和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人才。”

  何志敏代表认为“高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,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,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,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。”

  据初步统计,国内目前已有16所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,24 所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机构。目前高校有5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:1 、知识产权本科专业;2、第二学士学位;3、法律硕士;4 、在法学、工商管理、公共管理、经济、技术经济等学科下设置知识产权方向,开展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;5、设置知识产权二级学科,建立知识产权硕士点 和博士点。

  “但是,从全国来看,也存在一些问题,发展不快。一是知识产权课程尚未成为理工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或者主要选修课;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学历教育的高校较少,分布不均,主要集中在北京、上海两地;三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小,目前累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人仅有3000 余人;四是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,多数源自法学专业,而社会实际需要主要是懂技术、懂经营、懂法律的知识产权管理型和实务型人才;五是高校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、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,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中,对学科资源的整合还缺乏有效的机制。”何志敏代表进一步分析到。

  基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这些问题,何志敏代表在人大会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。他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领导,成立工作推动组,统筹规划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,制定政策措施,加大投入力度,促进知识产权学科快速发展。

  其次,积极推动高校理工类、管理类专业开设知识产权类课程,将专利、商标、版权等知识编写相关教材。
      第三、大力推进在理工类专业开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教育,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、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,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尽快设立知识产权硕士、博士学位授予点,对课程设置做出最低要求的统一规定。

  第四、积极推进在职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,提高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。

  第五、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,加强高等院校间知识产权教学合作,组建中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,制定和实施中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行动计划。

关闭窗口
 

地址:福建泉州市津淮街东段益通山水湾大厦1409号  
电话:086-595-22211726 22211727
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技术支持:德荣文化